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最近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和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的对话火了(2019年08月29日,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)。总体而言,马云对于人工智能是十分乐观的,对于人类是十分自信的。这种自信建立的基础是历史经验,也就是“人可以制造机器,机器制造不了人”。相比而言,马斯克比较谨慎,认为未来可能会是机器人的天下。马斯克的观点更多基于对当前科技的发展速度的认识。

基于同一事实,却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,充分显示了预测未来的魅力所在。抛开对于技术的熟悉程度等问题,如果我们稍微展开一下,可以看出这也反映了两种文化背景下,人们对于科技的认知差异。中国人对科技基本上都是处于欢迎的状态,很少有人会有某种科技的恐惧。智能手机、电子支付、电子商务等事物在中国起步虽然较晚,但是发展速度却十分惊人,远超这些技术的发明国。

从学术研究领域来看,中国对数字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数字经济如何促进经济发展,如何促进数字经济的发展,较少关注数字经济带来的对隐私的冲击,对公平的冲击甚至对收入分配的冲击等。而后几个领域恰恰是美国学者们非常关注的领域。

美国人对于科技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的认识由来已久,在工业革命初期就已经出现了反科技的Ludittie运动。这些纺织工人认为纺织机器夺走了他们的工作,摧毁了他们的生活,因此以捣毁机器为主要行动目标。这个运动虽然很快被英国政府镇压,但是却有深远的影响。

他们揭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,给很多经济学家上了一课。科技进步并不是对每个人都有利。也许科技进步可以促进整体经济增长,改进人类总体生活水准,但是却可能摧毁部分人的生活。时至今日,美国铁锈地带的人们仍然挣扎在这一痛的领悟中。凯恩斯在其1930年的论文中也曾经指出:我们可能会面临一种新的失业:技术性失业。

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Leontief更为悲观,他在1983年认为:人类作为生产中的最重要因素的角色将会消逝,就像农业生产中的马被拖拉机取代。麻省理工学院教授Brynjolfsson在其合著的畅销书《The second machine age》中也倾向于认为科技会剥夺一部分人的工作,尤其是现代科技对于教育和人力资本的要求极高,从而使得就业的动态调整变得更加困难。失业的人由于自身教育背景和能力的限制,很难在由科技创造出来的新岗位上实现再就业。

2020年美国民主党初选华裔候选人杨安泽(Andrew Yang)提出了一个看似异想天开和十分任性的方案,真正的天上掉馅饼——美国版本的普惠金融(Universal Basic Income)。每月给每个成年美国人发放1000美元,从而解决很多社会问题。给钱大家都乐意,关键是钱从哪里来?杨安泽的逻辑简单明了:夺走美国人工作人工作的不是中国人,是科技。因此应该向以亚马逊为代表的科技公司征税来给每月1000美元计划募资。

猜猜谁是杨安泽的名人助威团?马斯克。

 

凯恩斯的文献:John Maynard Keynes, Essays in Persuasion (New York: W. W. Norton & Company, 1963), p. 358.    

Leontief的文献:Wassily Leontief, “National Perspective: The Definition of Problems and Opportunities,” The Long-Term Impact of Technology on Employment and Unemployment (National Academy of Engeneering, 1983): 3–7.

 

 

话题:



0

推荐

袁祥飞

袁祥飞

16篇文章 2年前更新

经济学博士,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产业发展与金融中心主任,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绿色产业平台中国办公室项目总监。

文章